- 協會消息
- 黑熊情報
- 救傷收容統計
- 南安小熊BUNI救援~野放紀錄
- 生態影音
最新消息
【謠言風向球】黑熊母子渡溪影片瘋傳 專家說明社群時代與野生動物的相處之道
2023-02-08 | 黑熊情報【謠言風向球】黑熊母子渡溪影片瘋傳 專家說明社群時代與野生動物的相處之道
社群常有民眾流傳野生動物影片,而近期就流傳一支號稱是在花蓮南安橋上拍攝到黑熊母子影片,引起社群瘋傳與媒體報導,隨著山友拍攝的黑熊影片瘋傳,影片拍攝者與黑熊母子的互動方式、隨意公布拍攝地點干擾黑熊等議題也引發討論。
此案例可見,民眾不熟於面對野生動物,本篇將採訪黑熊保育協會、台東林管處,借此案例提供民眾社群時代與保育類動物的相處之道。
民眾面對黑熊欣喜拍攝 卻透露出陌生
社群平台上從1月底開始流傳黑熊母子一大兩小渡河的影片。影片中,可以看到拍攝者發現黑熊後,逐漸靠近黑熊拍攝,母熊與小熊在發現有人類靠近後,發出吼聲即立刻轉身向後跑離。
針對此影片,黑熊保育協會隨後在其臉書貼文指出,影片最後出黑熊朝人接近並發出吼聲,這是很典型的的防禦性威嚇,這是一種警告,相當於宣示「嘿!你太靠近了」。
面對拍攝者主動「靠近」的互動方式,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說,片中的山友在第一時間發現母熊帶小熊時,就應該不要再前進了,雖然母熊一般不會無故挑臖人,但帶著小熊時會比較敏感,「靠近」對當事人來說也很危險。
但黑熊保育協會也在貼文強調,「我們不需要責怪興奮遇熊的山友的不當行為,因為多數人太不了解該如何面對黑熊。」民眾可以慢慢學習更了解台灣黑熊,並且善意地與他們在山上愉快安全的再見。
黑熊保育協會接受查核中心採訪時表示,其實不只是黑熊,很多民眾遇到野生動物時,因為想要拍攝更好的畫面,就靠近甚至跟隨動物,但是,人的靠近會讓動物以為你想要追逐他,會讓動物很緊張,例如這次母帶子過溪的影片,媽媽與小熊就很警張,才出現威赫人的行為。正確的方式是不要影響到動物,甚至後退一點,這樣比較不會讓動物感到緊張。
此案例顯現出台灣民眾不了解如何與黑熊互動,也正是一個能了解如何正確與黑熊互動的好機會。
遇到黑熊可以怎麼做?即時通報、不公開地點、保持距離!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表示,民眾遇到台灣黑熊時,希望能即時通報林務局或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以幫助台灣黑熊研究資訊的蒐集,但不要打卡,也不要公開地點,因為公開地點可能會造成遊客或獵捕者到當地,會干擾到當地黑熊。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說明,林務局或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收到民眾的目擊通報,會依據個案狀況給予建議,但共同原則是保持距離、不要對熊造成影響,也不要追逐、不要靠近,這也是面對所有野生動物應注意的事項。
林管處也強調,民眾除通報主管機關或救援單位外,建議民眾勿公布地點。因公布地點後容易造成人群圍觀或干擾,導致熊隻受到驚嚇、緊迫,可能會使得台灣黑熊因慌張、緊張,發生危險。若是遇到母熊攜帶幼熊應更為謹慎,保持距離並盡快離開,以免母熊為護幼而攻擊。
「民眾若遇台灣黑熊,或遇黑熊威嚇,請與牠保持適當距離,遵守不干擾、不接觸及不餵食之原則,並保持冷靜,安靜的儘速後退離開現場,不建議停留於現場拍攝。」林管處建議。
林管處也說,臺東林管處於嘉明湖國家步道入口管理站及沿線山屋,均由山屋管理員進行山友登山前簡易行前宣導課程,說明登山安全注意事項,其中包括行程中應隨時保持警覺並結伴同行為原則,也請山友隨身攜帶熊鈴、哨子或可製造聲響的物品,同時也會提醒山友妥善保存食物或廚餘,勿使味道溢散吸引野生動物接近;離開時將自身的垃圾、廚餘帶下山,避免引起台灣黑熊等野生動物取食造成干擾其自然習性等問題,進而減少人熊遭遇或衝突的機會。
假設目擊台灣黑熊或發現其他瀕危野生動物受傷、受困,林管處也建議民眾應通報縣民專線1999、當地林務單位或林務局24小時通報專線0800-000930,亦可通報當地野生動物救援單位。
收到黑熊影片?把握先查證、不干擾2大原則
此次黑熊母子影片一開始在網路流傳是花蓮南安、台東舞鶴,又有流傳是桃園拉拉山。這些未經查證的地點資訊,也造成資訊混淆。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說,「不管任何資訊,先確定資訊正確性再轉傳,這是基本的要求。」
林管處也提醒,民眾收到影片,可以向相關單位確認資訊來源及正確性,如林務局相關單位、台灣黑熊保育協會、野生動物相關救援單位等等。
「而在未經確認資訊正確性前,也請勿任意流傳或散播,避免造成因資訊不完整及錯誤解讀等問題。」林管處說。
但即使地點正確,也不適合在網路上流傳。黑熊保育協會強調,為了避免遊客湧入干擾台灣黑熊,如果民眾收到黑熊的影片上有公開地點,也請民眾建議傳訊者移除地點資訊,轉傳時也不要分享地點,單純觀賞黑熊的影片就好。
全文圖文轉載於: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原文連結: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8747?fbclid=IwAR2OalLUhMGRLn28lPIMQg9n7yV7Fq1E6HKhvwB6LH4hryFK8Nq2Ewyqa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