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
分布及棲息地
北極海,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格陵蘭、挪威/斯瓦爾巴德群島、俄羅斯。至北極0.5度範圍內可以見到。
北極的冰塊提供了北極熊一個捕食海豹的合適平台。鄰近海岸線的冰層每年定期融冰和崩裂,提供海豹可呼吸的開放式空間及豐富的魚產量,是主要獵物海豹的偏好棲地,自然也成為北極熊偏好的獵場。北極熊也利用大塊北極浮冰,但這裡的海豹密度較低,為此,北極熊在愈靠近極北地區的密度愈低。在夏季,當冰塊融化時,北極熊不是向北遷移,就是利用近岸的陸地。
(資料來源為 參考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單 (IUCN) : http://maps.iucnredlist.org/map.html?id=22823)
食性
北極熊幾乎只吃肉,主要捕食年輕的環斑海豹與少數的髯海豹,在一些地區會吃格陵蘭海豹。
北極熊的密度與環斑海豹的密度有密切相關。北極熊一年捕食不到 50 隻的環斑海豹,其中 80% 是幼獸,包括在巢穴中或是剛離開巢穴不久的幼獸。北極熊偶爾也會捕食其他海洋哺乳類動物,如海象或白鯨。會捕食這些大型動物主要是成年雄性。在岸上視情況,北極熊已被觀察到會捕食馴鹿、海鳥、魚、腐肉 (鯨魚屍體)、漿果、草本植物和人類的垃圾。
活動
北極熊似乎主要為日行性。活動模式的季節性改變隨海洋冰層的動態和獵物的豐富度有區域性的差異。
當獵物豐富時,北極熊會增加活動的程度,包括活動時間的百分比和移動距離。此時,牠們也會變得很貪食,儲存脂肪,以度過可能覓食困難的時期。待產的母熊會冬眠約 6 個月 (9 月中至 5 月中);沒有懷孕的北極熊不會冬眠。
北極熊並非漫無目的的遊走,或是被迫在冰層上移動。北極熊的活動範圍很廣大,衛星追蹤器曾記錄一隻母熊從阿拉斯加遷移到冰島,在四個月之中移動距離超過 5,200 公里。北極熊的活動範圍隨著地區性、棲地類型、季節和繁殖條件與家族支系等因素而變動。不同族群的平均活動範圍為 20,000至250,000 平方公里。
生殖
繁殖期從3月到6月。生產期為11月中至來年1月,懷孕期從6.5至8.5個月不等。
小熊會待在巢穴內直到三月或四月初。一胎 2 隻小熊最常見,但在某些地區,3 隻小熊也常見。母熊只有四個乳腺 (除了馬來熊及大貓熊,其他熊則有 6 個),故 4 隻應為最大數量。首次生產年齡為 4.6至7.2 歲,繁殖率於二十歲後開始下降,近三十歲則停止生育。每胎間隔平均 2.1至3.6 年。小熊與母熊分開的年紀,約 17 個月大或再多一年之後。
族群及保育現況
全世界族群評估約20,000至25,000隻。基於預期 50至100年後,牠們的棲地會戲劇性的減少,2006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等級提升至「易危物種」。
氣候變遷對於北極熊族群的影響在有些區域已十分明顯,族群數量降低,而且未成年和老年個體的降低。於是,美國和加拿大政府都將此物種列為國內受威脅等級。這將限制那些會影響北極熊或牠們棲地的活動,如狩獵、風景旅遊、運輸業、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與發展。海洋冰層改變所產生的影響隨著區域而不同,很難去預測,但影響所及勢必會戲劇性且永久性的。
有半數的北極熊居住在加拿大的領域內的努納武特 (Nunavut),5 個國家於 1976 年簽訂共同管理北極熊族群條約,同意共同協調與商量互相的研究和保育活動。在此條約下,狩獵是受限的:禁止狩獵幼熊或帶仔的母熊,且狩獵只限於原住民的生存利用,這包括食用肉、使用毛皮作衣服和手工藝的創作。在加拿大的一些領域,一定額度的狩獵量則允許部分非原住民獵人進行,但必須雇用原住民做嚮導,以及使用雪橇犬和其他傳統方法狩獵,以回饋原住民社區。狩獵量受到監測,以維持族群的永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