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熊
分布及棲息地
目前公認現存的有14個亞種。美國、加拿大、歐洲、俄羅斯、中國、尼伯爾、蒙古、日本/北海道、中東從土耳其到伊朗。
目前公認現存的有14個亞種。美國、加拿大、歐洲、俄羅斯、中國、尼伯爾、蒙古、日本/北海道、中東從土耳其到伊朗。
(資料來源為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單 (IUCN) : http://maps.iucnredlist.org/map.html?id=41688 )
食性
不同地區的棕熊的食性因地區及棲息地類型而變化,吃草或肉的程度不一。
植物性食物包括草、莎草、木賊、雜草、樹根、漿果和堅果。動物性食物包括昆蟲、囓齒動物、有蹄類動物和魚。昆蟲對歐洲闊葉林中的棕熊是重要的食物來源;齧齒動物和有蹄類動物如鹿則是寒帶和高山地區棕熊的重要食物;魚是從阿拉斯加到俄羅斯堪察加太平洋沿岸棕熊的重要食物。季節性的食性變化也很明顯,取決於環境中資源的狀況,草本植物常是春季主食,然後成根、漿果、松子、橡子、螞蟻、蜜蜂、飛蛾、地松鼠、旱獺、鼠兔、有蹄類幼獸或產卵的鮭魚。棕熊在北美洲不爬樹,但在歐亞地區的會爬樹。
活動
除了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之外,北美的棕熊是日行性的,而多數歐洲的棕熊則是夜行性,或許是因較頻繁和人類接觸的關係。
每日的活動時間 (40至80%) 隨地區性的狀況 (食物、白晝時間) 而有差異。冬眠期的長短也有地區性的差異,分布範圍最北方的棕熊會冬眠達 7 個月之久 (10 月至隔年 5 月);在科迪亞克島和阿拉斯加本土,當地冬季氣候較溫和,且仍可獲得食物,約有四分之一的公熊整個冬季都不會冬眠。
棕熊個體的活動範圍差異多變,主要是受到棲地食物資源和族群的密度影響。在北極的荒涼苔原地區,雄性的活動範圍平均約 8,000 平方公里。在海岸地區的棲地環境中,擁有高密度的食物資源但相對族群密度高,因此活動範圍更小,雄性平均小於 200 平方公里,而雌性會小於 100 平方公里。無論是雌雄都會有季節遷移的行為,在山區環境中,棕熊會受到食物條件和棲地類型影響,而定期在不同海拔地區遷移;另受到季節性食物豐富度變化影響,棕熊也會在不同棲地做橫向遷移,在秋季時會移到覓食區,而於冬眠前,回到原熟悉棲地中準備冬眠。
生殖
約交配季約在5月中至7月中。
以各不同的族群來看,繁殖季每年較集中,通常為期一個月。首次生殖年齡因不同族群而有差異,從 4至10 歲不等,每胎平均窩數為 1.3至2.5 隻。一窩最多 4 隻。每胎間隔 2至6 年。每胎間隔時間延長是因在艱困的環境下,母熊需花費額外的時間撫養小熊。小熊通常會跟隨母熊直到母熊再進行交配。雌熊可一直繁殖到近三十歲,之後仍可存活約 10 年。
族群及保育現況
全球總數估計約20萬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無危物種」。
全球棕熊的總數量估計超過 20 萬隻 (包括美加地區約 6 萬隻),並非整個物種都被 IUCN 紅皮書列為無危,有一些歐洲被隔離的族群(亞種)則被列為易危至瀕危不等。目前北美、歐洲和亞洲共有 47 個國家有棕熊居住。但過去的 500 年間,牠們已從 17 個國家中滅絕,包括了大部分的歐洲、北非、中東和墨西哥中東部。
棕熊是活動廣泛的雜食性動物,會因人為食物而吸引至該區域,而造成人們身家財產 (如家畜、農作物) 的損失,而導致被射人殺。小族群內的個體死亡,特別是成年雌性,會對這些小而隔離的族群造成生存上的關鍵性威脅。雖然大部分的小族群都受到各國法律和國際條約的保護,但在執法上仍有程度的差異。因此,儘管有些地區嚴格禁止狩獵,還是有其他情況會導致棕熊因人而死亡,如經營管理上的移除、自我防衛、惡意獵殺、盜獵和誤殺等。世界上有很多為棕熊而設置的保護區,但只有少數能夠達到族群自我維持穩定的狀態。因此,棕熊保育必須與其他眾多人類土地利用的方式結合,才能達到盡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