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會消息
- 黑熊情報
- 救傷收容統計
- 南安小熊BUNI救援~野放紀錄
- 生態影音
最新消息
【聲明稿】從711坎坷熊生,看見瀕危台灣黑熊的縮影
2022-06-09 | 黑熊情報【聲明稿】從711坎坷熊生,看見瀕危台灣黑熊的縮影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聲明稿
台灣黑熊711(後續又被稱為東卯山黑熊、黑熊568,本文統稱為711),曾為2018年林務局委託屏科大黃美秀教授黑熊團隊追蹤研究的成體公熊(編號16711)。
2020年中秋節,驚傳牠受困於東卯山區果園旁的山豬套索陷阱(即山豬吊),黑熊驚恐吼叫、掙扎、滿口是血的畫面至今仍讓人歷歷在目。東勢林管處與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人員前往救援,治療2個月後,12月初野放至原活動範圍的雪山坑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未料野放後711多次進入鄰近果園工寮,並取食人類食物和動物飼料,東勢林管處於驅離過程中,黑熊於鄰近竹林再度誤中陷阱,即野放後不到2個月再次被救援。
這回經歷了近450天的收容,林務局最終決議將711移地野放至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然野放後不到一個月,黑熊711卻被發現陳屍於南投武界山區,遺體被掩埋,頸圈發報器失蹤,檢驗發現黑熊身上有槍傷,頭顱也有嚴重創傷。
雖然全案仍在偵查中,並有2名涉案男子坦承殺害黑熊,故事似乎有了結局,然而本會認為,黑熊711的死亡事件,恐非單一個案,牠坎坷的熊生其實也是當前瀕危台灣黑熊族群的縮影,值得政府和國人高度關切。
台灣黑熊的研究和保育發展大約經歷了30年,但直到近5年才累積了幾例黑熊救援及野放的經驗。黑熊救援、野放或移置行動本來就是具挑戰性的任務,也是保育瀕危物種無法迴避的工作。本會認為若能透過回顧黑熊711的野放經驗,適當盤點和檢討,將對黑熊保育的發展有所助益。
對於此次黑熊711野放行動之決策及執行過程,本會提出四項疑慮:
疑慮一、野放會議的決策是否真的尊重專家意見?
711傷癒後,林務局召開兩次野放評估和研商會議,很遺憾第一次野放評估會議,具多年黑熊保育推動和救傷實務經驗的本會並未受邀參與,僅本會理事長以屏科大教授個人身份受邀出席。經理事長建議後,第二次的會議(野放地點研商)本會才受邀參與。
在野放地點研商會議上,雖有多名對該地區有所了解的委員皆提及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和鄰近區域有較高的狩獵壓力,然最終仍決議移至丹大野放,黑熊711後來則在丹大北側的武界遇害。
除了丹大之外,會議中所提議之野放地點尚有黑熊711原本棲息的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及鄰近區域、雪霸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等選項。大雪山及鄰近區域很快就被否決,因為地方主管單位表達當地居民代表不支持;雪霸國家公園則擔憂黑熊711可能會對遊客造成危害;玉山國家公園諸多條件都很適合,但因距離較遠及行政程序等考量而被否決。儘管丹大因狩獵壓力並非最理想的野放地點,南投林管處也認為調查當地居民意願的時間不長,問卷代表性可能不足,應先辦理部落會議取得共識。此外不論決議地點為何,多數委員皆期許主管單位應有完善的事前準備和緊急應變措施,林務局則表示狩獵壓力藉由加強部落溝通,仍在其可控制的範圍,相關準備及協調後續會再規劃。然關於配套措施的評估與規劃,則沒再邀請熊類專家學者或單位參與商議。
野放黑熊的地點有諸多考量,包括當地環境是否適合黑熊棲息? 與人類聚落或活動地點重疊的機會? 鄰近居民是否支持? 當地是否有狩獵壓力?
從國外野放熊的經驗來看,野放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因素造成的死亡(如狩獵、車禍)和騷擾人類而被捕捉收容。黑熊711遇害死亡雖可能綜合許多因素造成,但野放地條件不理想卻也是其中關鍵。野放地點的選擇若可更聚焦於環境條件,並且更謹慎評估專家的建議,落實配套措施,則黑熊711或許有更多悠遊山林的機會。
疑慮二、管理量能不足,錯失野放時機?
本會曾於2021年8月探視收容中的黑熊711,當時牠的傷勢和行為表現其實已經復原良好,理事長為此發信提醒管理單位及早召開會議決定黑熊後續處置,避免動物在圈養環境待太久,妨礙身心發展或錯失野外果實食物豐富的秋季。然林務局卻遲至10月中才召開野放評估會議、11月中召開野放地點研商會議。會議中因林務局表示需要時間準備野放,而決議於次年春季進行。野放作業和流程確實需要謹慎評估,然而當黑熊的傷勢已經有好轉的趨勢,就應該及早研商是否野放,並籌畫野放行動,當黑熊恢復健康(ready to go)就可以盡早野放,而非像711黑熊拖沓了8個月才野放。
野放傷病黑熊的時機,主要有兩項考量:(1)復原狀況許可後應盡早野放,避免熊逐漸依賴人類照養,同時也盡量減少動物的緊迫。(2)在野外黑熊食物資源豐沛的時候野放,加快黑熊重新適應野外環境,減少黑熊四處游移或遠離野放地點的可能性。四月(春季)黑熊在野外主要攝食能量密度低的植物嫩芽,伙食較拮据。秋季則天氣溫和,也是中海拔殼斗科植物結果的季節,富含能量和營養的櫟實是絕佳的黑熊食物資源。相較之下,秋季應是野放黑熊的最佳時機,很可惜711錯過了。
疑慮三、野放前與周邊居民的說明和溝通,是否足夠?
前面提到國外研究熊野放失敗的主因是人類因素導致的死亡,以及滋擾人類而被迫捕捉收容。
「人」是關鍵,熊的謀生能力反而不太需要被擔心。
爭取在地民眾的瞭解、支持與配合,將會是野放成功的關鍵因素。
除了說明野放程序和防熊措施,還需要讓民眾了解黑熊的行為和習性,以及避免黑熊進入農地設施、遭遇黑熊的應對方法,提醒黑熊為保育類動物不可獵殺,鼓勵陷阱誤捕到黑熊應盡早通報等等。另一方面,也應與民眾充分溝通,了解其疑慮和擔憂,這樣才能建立民眾對保育行動的信任和支持,進一步提高野放行動的成功率。
然而,這些溝通並非一蹴可幾,就如同是打預防針,足夠的覆蓋率、適時補強劑,都是成功要件。林務局於野放前僅舉辦一場次說明會邀請鄰近雙龍、地利、人和及潭南村居民參與,恐怕不容易達到足夠的溝通覆蓋率和強度,讓周邊多數居民都能充分瞭解黑熊野放行動相關訊息。
疑慮四、輕忽黑熊711的移動能力,風險管理及配套措施是否到位?
黑熊711死亡的位置,離野放地點約20公里遠。這其實對熊來說並非是遙遠的距離。
熊是移動能力極強的物種,公熊的活動範圍也比母熊大得多,黑熊711過往的活動範圍最大寬幅約有25公里,其他台灣黑熊的追蹤資料也有一天移動近10公里的紀錄。若從熊的行為習性來考慮,野放在原本的棲息區域,通常很快就能再次適應野外生活。但是移至他處野放的熊因為不熟悉環境,或是剛好野放當下自然食物資源較稀少,很可能會導致熊四處亂跑。
在黑熊711遇害後,林務局新聞稿寫到「可惜牠一路迂迴向北移動」、「離開了安全的丹大山區」,「類似返家行為」,意指黑熊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移動,這恐怕是一開始就低估了熊的移動能力。野放前與居民的說明和溝通,也未涵蓋黑熊遇害的武界地區。
黑熊711遠離丹大後,監測團隊持續追蹤付出的努力著實令人敬佩,然而牠還是不幸成了槍下亡魂。
本會提出上述四點疑慮,期望711事件的決策和行動經驗,可以做為借鏡,供日後遭遇相關黑熊事件參考,也期望未來誤入「人間」的每一隻黑熊都能有更好的結局。另一方面,從711和近年數起黑熊相關事件,我們也看到了黑熊保育在更大的尺度,包括政府組織、教育、法律規範等面向仍面臨以下困境:
黑熊保育困境一、保育主管機關能量不足
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野生動物保育的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農委會,在地方則為縣市政府。林務局則在農委會旗下辦理各類自然保護區域設置、保育科技學術研究專案計畫、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社區參與保育等業務。
似乎是理所當然,每次有黑熊事件發生,都會由林務局出面處理。然而林務局因為其編制及任務需求,人員多屬於森林、植物、園藝、水土保持等專業背景,作為第一線主要人力的巡護員(巡山員),大多未受過完整的野生動物管理專業訓練。加上野生動物管理也並非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的常態任務,每當有黑熊事件發生,多半以臨時編組人力應對。黑熊711初次野放後,闖入農地開冰箱吃狗食,即是由東勢林管處組織巡護員前往驅趕,第一線人員不僅疲於奔命,更經常暴露於危險之中。另一方面同樣為野生動物保育主管機關的地方政府,則更欠缺野生動物保育專業和人力。國家公園雖然是我國自然資源保育區畫的重要組成,然而國家公園卻非野保法中規定的野生動物保育組管主管機關,同樣缺少野生動物相關應變專業與人力。
以美國為例,各州設有漁獵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國家公園也有專責野生動物保育和管理的編制。台灣以自然景觀和珍貴動植物資源著稱,近年不時發生獼猴、石虎、水獺、黑熊相關的衝突事件,還有外來種移除議題也漸受大眾關注,政府的保育管理能量越顯拮据,考量野生動物保育和管理的長遠發展,我們期待政府能正視需求並設立專責的野生動物保育和管理系統,同時強化專業人才培育。
黑熊保育困境二、保育教育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台灣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0%,在山區和聚落交界,大多是森林和人類開發土地交錯的鑲嵌地景,是最容易與野生動物有交集的區域。或許是部分區域野生動物族群確實有復甦,也或許是因科技進步導致資訊流通增加,近年野生動物與人的衝突事件層出不窮(例如獼猴、山豬破壞農作)。山邊居民將野生動物視為對資產或人身安全的威脅,採取直覺性的保護態度是正常的反應。然而我們認為生態保育與人民的安居樂業並非永遠是對立面,藉由提升對野生動物習性和行為的了解,我們其實可用適當方法化解衝突,並將與獸爭地轉變為與獸共存。
熊就是個經典的例子,以美州的棕熊和黑熊為例,族群因為政府的保護和管理措施在過往50年來逐漸復甦。然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熊活動空間與人類重疊增加,因為受到人類食物的吸引,而造成人身和財產受損,也有大量熊隻因此死亡。許多地區靠改良硬體設施設計(例如防熊的垃圾集中設施,電圍籬等),以及制定規範,避免熊習慣人類食物,才逐漸減少人熊衝突的情況,進而將雙方的傷害減至最低,達到人熊可共存共榮的榮景。
近年在台灣少部分地區黑熊出沒、進入農地或人類設施的消息,經常讓在地民眾感到害怕,而可能採取較激烈的手段防範。然而,只要能認識黑熊的習性,適當改變生活習慣(例如不要讓食物或垃圾暴露在戶外),增加保護措施(例如堅固不會被熊打開的門扇),也許初期會造成民眾不便,但卻可能長遠消彌危險和損失發生的可能性。
本會作為12年來致力於推廣黑熊保育教育的民間團體,也投注許多能量培訓講師,然即使本會辦理了千場保育講座,與民眾分享遇到熊的應變或是防範方法,台灣民眾仍有多數對於黑熊的認知不完整甚或錯誤。本會必將持續投入更多能量來提升全民保育推廣,尤其是有熊分布地區。我們也期冀將與政府和相關團體為此目標共同努力,以達人熊雙贏的目標。
黑熊保育困境三、黑熊至今仍受欠缺完善管理制度的狩獵行為威脅
黑熊711從2020年起數次躍上新聞版面,卻大多是"壞消息",而且都跟人類狩獵行為有關。實際上,黑熊研究團隊在2018年初次捕獲黑熊711,牠的兩隻前掌就都有已經癒合了的斷趾和勒痕舊傷,再加上兩次因為中吊索而上新聞,黑熊711這輩子至少中過4次陷阱!不論陷阱是因何種目的而設,這些陷阱目前仍在台灣山區各處仍持續對各種野生動物造成傷害。
黑熊711之死,雖然已有人投案,我們認為更應該藉此機會,了解槍擊事件發生的詳細經過,藉此做為未來完善合法狩獵管理的參考依據。 兩位槍手上山打獵是否有合法申請?獵槍是否有合法登記? 槍手是否屬於任何狩獵自主管理團體,並受規範? 槍擊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 黑熊是在自由移動中遭槍擊? 還是牠是先中了陷阱才遭槍擊? 槍手是遠遠地發現動物後開槍? 還是在不期而遇的情況下情急開槍? 槍手在開槍前是否知道牠是黑熊? 為什麼槍殺黑熊後,要把牠掩埋?
2019年以來,國內陸續發生6起黑熊受困陷阱,或被槍擊的事件,這些事件會浮上檯面,實際上也反映了民眾已逐漸養成保護黑熊的意識,願意通報,顯示多年來的黑熊保育教育推廣確實產生效力。另一方面,這些事件在過往恐怕都是黑數,顯示人為有意或無意狩獵導致黑熊傷亡的強況,不容忽視。
--------------------------------------------------------------------------------------------------------------------------
黑熊711事件再次揭露了政府現階段對於狩獵活動的管理,仍有許多可改善的空間,簡要歸納出幾個面向:
1.相關法令疊床架屋,《野生動物保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動物保護法》關於狩獵行為和獵具管理有許多互相矛盾之處,相關單位召開多次會議討論,卻遲遲未能於法律層面彌平。
2. 獵槍的管理受警政署《槍砲彈藥管制條例》規範,然而數年來多起新聞報導民眾持有的獵槍無合法登記,因狩獵或意外傷人而被查獲,可見政府對獵槍的掌握仍有疏漏。
3.農委會自2019年開始推動吊索陷阱的管理,舉辦多次不同層級的會議,凝聚了陷阱實名制、陷阱標準規格化、設計具選擇性的精緻套索獵具,制定陷阱使用規範等共識,實務推動上有哪些進展?為何現在網路上仍不時可看見來路不明的獵具販售?
4. 關於狩獵行為上的管理,農委會主力朝向各在地團體自主管理為目標,計畫推動多年,有哪些正面和負面經驗,可供其他地區參考? 在推動過程中遭遇那些阻礙? 朝中央與地方整合管理的狩獵自主管理是否公開透明,並有逐年檢討機制以減少不永續的狩獵行為和對瀕危動物造成的傷害?
本會強烈呼籲,台灣極需要合理且科學、務實不含糊的狩獵管理規範,並且應包含瀕危物種(如黑熊)保育的相關配套措施。如此,才可能達到兼具自然動植物資源和傳統文化共同永續發展的目標。
---------------------------------------------------------------------------------------------------------------------------
結語
黑熊711之死不是單一事件,牠反映了台灣對於野生動物保育所面臨的困境。政府相關單位多年來對黑熊保育的付出和努力我們給予肯定,但仍需再次強調,我們應正視當前台灣黑熊保育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才可能有效解決問題。
期望未來台灣黑熊能夠不再瀕危,我們能夠自信且驕傲地說,台灣是個真正友善黑熊的「有熊國」!
—————
重要日期
2018年11月25日 捕捉繫放
2020年10月01日 東卯山果園中山豬吊
2020年12月03日 野放於雪山坑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2021年01月23日 於桃山部落竹林中吊索陷阱
2022年04月12日 野放於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2022年05月10日 於產業道路旁100公尺林地發現被掩埋的遺體,頸圈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