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全島地理分布圖

研究調查

台灣黑熊全島地理分布圖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自行研究計畫「臺灣黑熊地理分布預測模式及人熊關係分析」,歷經兩年的資料收集和分析之後成果報告已出爐。這是繼2010年首次臺灣黑熊全島地理分布圖發表之後的更新資料。

 

物種空間分布地圖是評估受威脅物種的野外族群狀況的關鍵要素,亦可以用來認定優先的保育區域或族群分布隔閡的情況。此計畫旨在收集2011年至2023年7月31日期間台灣黑熊於全島的出現紀錄,再以物種分布模式(MaxEnt)搭配相關環境因子建立模型,以期預測黑熊的合適棲息地範圍。

 

計畫從各種來源收了集1,838筆熊出現的點位資料(刪除可能重複的資料後)。這些資料類型包括自動相機(37.2%)、痕跡(26.9%)、人造衛星追蹤及研究捕捉繫放(19.0%)、目擊(15.3%)、通報救傷及死亡(1.6%),其中自動相機、痕跡、目擊的黑熊點位分布圖趨勢十分一致。

 

整體而言,以臺灣山脈地理區域來看,海岸山脈於本計畫無任何有熊出現紀錄,然前期仍有零星紀錄。有熊點位主要位於中央山脈地區(79%),包括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中央山脈地區若西以南投縣信義鄉的丹大溪,以及東以花蓮縣萬榮鄉的馬鞍溪為界,於此界以北範圍的有熊點位則資料稀疏,不及百分之一,比例上明顯偏低。至於北部的雪山山脈,有熊點位佔21%,主要集中在大雪山森林遊樂區鄰近地區和雪霸國家公園西南部。

 

有熊點位的最低海拔分布紀錄為202 m,最高紀錄為3,524 m。有熊點位主要出現於中海拔1,000-2,500 m(n=1,233, 67.3%),其中紀錄以1,000-2,000 m(49.4%)最常見,依次為2,000-3,000 m(28.5%),<1,000 m(17.9%)。

 

 

考量熊點位資料可能有空間上的高度相關性,故就1×1 km2的網格來分析,則涵蓋706個「有熊格」。這些有熊格有88%位於國有林事業區內,或57.5%位於中央山脈保育廊道(保護區系統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區,占本島面積17.7%)內。也就是說,仍有相當高比例的黑熊出沒區是位在保護區系統外,甚至出現於國有林以外的地區。

 

分布於保護區外的有熊格,主要位於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周遭、嘉義縣阿里山鄉、花蓮縣卓溪鄉、臺東縣海端鄉、臺東縣延平鄉、高雄市茂林區和桃源區(如藤枝森林遊樂區周遭)。這也說明,對於活動廣泛的台灣黑熊而言,欲維繫永續的族群需要廣大而連續的自然棲息環境,保護區外的林地的經營管理亦不容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有熊點位地理分布的相對多寡情況除了可能與黑熊族群的相對密度有關之外,也與動物被人偵測的程度,以及區域性的調查努力量或人為可及度有關。故在資料的詮釋上須特別留意,但對於資料稀少的區域,則亦提供後續經營管理或監測值得加強的地方。

特別致謝|本計畫特別感謝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配合款經費補助,並提供相關調查數據。同時感謝提供各式黑熊出現資訊的熱心民眾或第一線野外工作人員,包括填寫「臺灣黑熊出沒通報」紙本問卷,或至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有熊通報系統」登錄相關資訊,在此一併致最深謝忱。